寫出自己的故事
有同感才有共鳴,在榮副發表一篇「老作品」,意想不到地引起許多迴響,原因是榮副讀者很多半生戎馬、閱歷豐富的退休袍澤,都有說不完的故事。只是說故事是一回事,寫來又是一回事。許多前輩透過主編連絡,多半想知道如何將滿肚子的故事,寫得叫好又叫座。
想起美國密蘇里新學院院長,教我寫社論時說的一句話:「寫社論沒有定則(There is no one rule)。」換句話說,就是沒有一成不變的原則。篇篇社論,寫法就可能篇篇不同。文藝創作,更是力求創新。不過,寫作有基本要點,掌握要點才能求其變化。
最近收到劉凌雲先生寫的一本書,書名是「雲橫秦嶺家何在」,附題為「我平凡的一生」。這是一本自傳,書名是有感而發,摘自韓愈的詩句。劉先生附信請我校正,實在不敢當。不過,我想作個簡略讀書報告,然後順便談點寫作及出版問題。
劉家四代軍伍,劉先生也是半生戎馬,歷經戰亂,臨老卻徘徊在「臺胞」與「老胡(芋)仔」之間,處境之尷尬,也正是多數退伍袍澤面臨的窘境,自是無限感慨。
當年隨軍來臺,生活極為艱苦,為供子女求學及貼補家用,曾筆耕多年,退伍後又任教師,文章寫得鏗鏘有力,擲地有聲;描寫艱困生活細節時,娓娓道來,頗引人入勝。
這本書,文筆好,資料蒐集豐富,記載詳實,充分反映經歷的時代背景,尤其是基層官兵的生活面。正如劉先生所說:「足以補正史之不足。」因而除可列入國家圖書館保藏,更應送到中研院,作為近代史研究參考資料。
在讚佩之餘,再談一談出版問題,以供想寫這類作品的朋友們作為參考。
好書,不一定有市場,談到出版,可說是關卡一大堆。首先是出版編輯那一關。編輯首先考量的是作者知名度,知名度不夠,恐怕連稿子看都沒看就退稿了;知名度夠,他才翻閱。翻閱時,首先考量書的厚度;太厚,不會要,說太厚沒有銷路,因而就算是對內容滿意,還會要你重寫,再刪個十萬、八萬字。
這個問題,不能全怨編輯,尤其是傳記類的作品,作者蒐集一大堆資料,每一筆都覺得異常珍貴,除非有豐富寫作經驗,會適當取捨,一般來說則恨不得全用上,而一全用,就讓人讀不下。但好的傳記,選材極重要,以運用照片為例——
最近我讀了一本「馬克魯漢傳記」,馬克魯漢被稱為電子時代教父,其在學術界地位之高、聲望之隆,活動之多,廿世紀無幾人能出其右,自然有很多照片,可是全書只用廿四幀,且放在最後。而國內出版的傳記,隨便翻翻,就有數百張;因捨不得割愛,就構成出版與行銷的障礙。
中國人有種美德,就是不忘本;因而寫傳記,先要描繪故鄉那塊生我養我的土地,以及個人家世。
然而我國歷史悠久,如果拿地方誌來寫,可上溯數千年前,不能說與傳記人物沒有關係,可是實質關係不大,讀那些,近乎考古,現代讀者,往往看一段就讀不下去了。當然,作者用意也可能是留給自己的後人看,問題是孩子們真有這份耐心嗎?
世界名小說家海明威,曾自謙是個Story-teller(說故事的人)。
傳記或自傳也是說故事,問題是說故事需要技巧,一則平凡故事,有人說得活龍活現,有人說來索然寡味。說故事的技巧,個人天賦雖有不同,但技巧多是磨練而來,從來不寫作,一執筆就能成為轟動的名著不多,除非是絕世天才。不過,作任何事,都不會太晚,要想寫自己的故事,得慢慢來。略述個人管見,謹供有意自寫傳記的先進和同袍參考。 (點閱次數:2488)